近年企業見證了雲端技術的快速發展,今年又因疫情的催化,全球不同行業別更是逐漸意識到「上雲」已成為企業轉型必經之路,紛紛透過雲端計算、雲端架構監管和雲端數據管理等雲端技術或解決方案,加快數位化轉型的步伐。以往企業一般會使用自行建立機房,搭建的傳統數據資料庫,統一處理、訪問和儲存數據。而隨着企業數位化轉型的進一步升級,客戶在愈來愈多的場景都需要大量採用數據庫資料,從而對傳統數據資料庫的技術條件、數據處理以及成本效益的要求愈來愈高,唯有透過雲端技術和商業整合才有無限可能。
傳統數據庫將逐漸被淘汰
根據市場調查機構Gartner數據顯示,到2022年,75%的數據庫將會移至雲端平台,這意味著未來雲資料庫將主導市場,反觀傳統資料庫則日漸式微,日子越來越不好過,預計到2021年,其市場占有率將下降20%至30%。
在數位化的大趨勢下,企業使用傳統自建的數據庫正面臨不少挑戰,包括高昂的維護和數據儲存成本;集中式設計導致的低擴展性,令部署擴充時可能需要人工操作和採購額外硬件、擴容周期長;還有安全性欠保障,一旦遇到系統保安漏洞,用戶需要自行修復和備份數據,而傳統數據資料備份很耗時,往往需要數十小時。可見傳統數據庫已經難以滿足企業業務快速增長時所需的數據庫支援。

因此,以雲端原生技術為基礎的大數據和數據庫技術融合已成為明確趨勢,有效解決目前企業在使用傳統數據庫和大數據系統時面臨的痛點。 Gartner最新的《2019年雲數據庫管理系統魔力象限》報告中亦提出,將現有的分析型數據管理解決方案(Data Management Solution for Analytics)與操作型數據庫管理系統(Operational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整合為雲端數據庫管理系統。各項數據和統計均顯示,未來數據市場將被「雲」所主導,進一步確立大數據與數據庫一體化,並向雲端原生技術演進的行業趨勢。
雲端優勢
可靈活擴展:傳統資料庫是集中式架構,在擴展性和靈活上先天不足,如果需要擴展通常只能是Scale up,為此需要購買昂貴設備,投資不菲。而雲端原生資料庫從一開始就充分享受到雲計算可以靈活擴展的技術紅利,能夠支持更為海量數據,且靈活伸縮。

微軟Azure:依據您的條件,使用 Azure 虛擬機器擴展集為批次、巨量資料和容器工作負載建置大規模服務,讓您可以建立和管理一組異質的負載平衡虛擬機器 (VM)。因應需求或根據您定義的排程,自動增加或減少 VM 的數目。集中管理、設定及更新數以千計的 VM,並為您的應用程式提供更高的可用性和安全性。
性價比高:虛擬機器擴展集目前適用於 Azure 上的所有 Windows 或 Linux VM 大小。您僅需支付所部署的 VM,以及使用的任何額外基礎結構資源,例如儲存體與網路。虛擬機器擴充集服務本身沒有累加的費用。雲端原生資料庫擁有10倍於傳統資料庫的性價比,這對於中小企業無疑具有很大吸引力。由此可見,性價比將成為雲端原生資料庫打破傳統資料庫壟斷的一大殺手鐧。

無論您正在建置新的應用程式或部署現有的,Azure 計算皆會提供您所需的基礎結構,讓您執行應用程式。點選雲端中的計算容量,並隨需求調整。將應用程式容器化、部署 Windows 和 Linux 虛擬機器 (VM),及利用彈性選項將 VM 移轉至 Azure。透過適用於混合環境的全方位支援,以您想要的方式和在您想要的位置部署。Azure 計算也包含發展成熟的身分識別解決方案,讓您可獲得受控端點保護,及包括 Active Directory 支援,協助您安全存取內部部署和雲端應用程式。部署強大的應用程式,並利用隨用隨付定價與 Azure Hybrid Benefit 省下成本。
確保信息安全:運用 Azure 內建的安全性服務來快速保護資料、應用程式及基礎結構,這些服務包括無可比擬的安全性情報,能協助及早找出演進的威脅,讓您可迅速回應。您可跨身分識別、資料、主機和網路,實作多層式深度防禦策略。整合整個混合式雲端環境中的安全性管理,並啟用先進的威脅保護。
企業在數位轉型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困難,但只要找到適合的合作夥伴來提供協助,就能夠極大化數位轉型的效益。回歸到數據管理本身,企業應該要掌握三大關鍵要素,即:資訊安全、傳輸穩定和成本效率。
根據Gartner預測,全球公共雲服務市場規模將持續增長,從2019年的2,278億美元,到2020年的2,664億美元,成長約為17%。儘管本土企業採用的腳步較慢,正在發展中的數位化應用服務,亦將無法迴避雲端趨勢。
階段雲端服務的主要問題並非外部威脅入侵,而是錯誤的設定配置導致資料曝光或外流事件,例如未適當設定存取與權限的管控、被忽略的異常登入活動、不經意被公開在網路上的資訊。
IT管理者對於雲端平台的操作介面不夠熟悉,往往是導致參數設定錯誤、機敏資料曝光的主因。隨著企業採用雲端服務的數量逐年增長,為了有效地掌控潛在風險,可視化能力已逐漸成為必要的措施之一。

Cloud:可程式化的基礎設施
雲端與地端的資料中心或主機託管服務的差別其實並非只是在於虛擬與實體,我們在雲端上能執行的也不只是伺服器虛擬化與作業系統安裝等傳統 IT 作業。事實上,雲端與就地部署(On-premises)或主機共置(Co-Location)服務的概念截然不同,雲端是一種可程式化的基礎設施,其針對開發者提供基礎架構即服務 (IaaS)的作業環境,而開發者能省去傳統基礎設施的運作過程且輕鬆取得架構資源。藉由將傳統基礎設施工作量最小化的情況下,企業可以將 IT 資源集中於開發與創新以創造更大的商業價值。
隨著雲端服務採用比例增長,DevOps開發模式也會逐漸成為主流,潛在的風險亦不可忽視。DevOps精神在於快速開發與版本變更,根據使用者的回饋持續優化,提升用戶體驗。只是要做到快速開發與版本變更,勢必得壓縮到測試時間,增加應用服務資安風險。此外,雲端原生的容器環境、無伺服器(Serverless),抑或是資源調度工具,主要為開源陣營發展的技術,萬一本身就已存在弱點,勢必會被攻擊者利用來執行滲透。
從協助客戶上雲與管理雲端資源的經驗中,我們經常發覺客戶將應用程式平移至雲端後,並沒有再更深入去了解在雲端上進行開發與維運與在地端執行相同工作的差異。
工作負載平移(Lift-and-shift)的做法確實帶來效益,像是:縮短基礎設施開機的前置時間等,因此對部分的人而言,將應用程式平移至雲端上只不過是改變建置環境,但雲端帶來的益處其實超乎他們的想像,更重要的是:敏捷型態商業模式與快速創新的能力。
Comments are closed, but trackbacks and pingbacks are op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