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路漏洞造成企業災損定期在新聞頭條出現,再加上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 (GDPR)在2018年生效,使得公司組織更加仔細的檢查和研究如何更加安全的保護數據,可以確認的是,公司將災難復原和業務的連續性作為重點中的重點。
一方面,計畫外的中斷會導致盈利下降和高額的費用,根據不同的公司規模,一小時的設備故障可能會造成多達台幣3,000,000元的損失,另一方面,若數據丟失或者被勒索,會使公司面臨法律和財務上的問題並且失去客戶對其公司的信任。
五種原因使您需要將雲端納入您的災難復原計畫中
1. 雲端所具有的成本效益
災難復原涉及一個單獨的備份系統,除非發生災難,否則用不到該系統。維運第二套數據中心/系統設備的成本很高,因此很難證明空閒容量的合理性,使用雲端作為備援系統,您使需要為所需的資源付費,您不必為一直在待機中的設備付費。
2. 存放位置在世界各地
災害往往是地方性或區域性的,當您的災難復原站點在與主站點相同區域時,往往容易遭受到與主站點相同的悲劇,當您將災難復原架置在雲端時,您無需考慮數據位置,雲端服務通常運行極度冗餘的基礎架構,這些基礎架構通常遠離易發生災害區域,您或許不知道伺服器的正確位置,但也無所謂,因為雲端它可以使您在任何地方使用。
3. 擁有高可靠度的備份過程
能夠查詢到副本及數據是每個災難復原計畫的重要方面,但是大多數組織並不檢查該過程,危機是得知您無法備份重要服務或程序的最糟糕時間,雲端服務具有可靠的、經過檢查的備份和還原系統。
4. 恢復快速簡單方便
資源調配設計極為快速、簡單,並設有自助服務功能,可以按需求提供伺服器。
5. 您的員工可以有更多時間在核心業務上
創建和維護用於災難復原目的的單獨設備是IT人員的負擔。通過將管理災難恢復環境的責任轉移到雲端服務,IT人員將有時間集中精力解決阻礙公司日常運行的問題。
如何確定雲端適合您的系統
無論公司規模如何,在採用雲端系統之前都需要做功課,就像任何技術一樣都由其優點及缺點,並非所有雲端的災難復原應用程式都相同或以相同的方式運行,在某些情況下,災難復原的最佳選擇是將雲端技術與本地技術結合起來。
當您同意將雲端加入您的災難復原計畫中時,您需要考慮是否更有效地進行操作,包括該雲端提供商的災難復原服務的恢復過程;若作為儲存用,雲提供商維護控制恢復過程的災難恢復系統;若是單純備份服務,僅是將數據保存在雲端中。
無論選擇哪種選項,請務必每年至少檢查一次此過程,並確保您沒有錯過任何事項。無論ITSM或雲端服務多麼出色,災難復原只有在包含所有重要應用程式的情況下才會起作用。確定哪些程式需有有災難備援系統是您無法避免的責任。
想知道關於災難復原更多資訊,請與我們聯繫
Comments are closed, but trackbacks and pingbacks are op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