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微軟的 Project Natick 團隊把一整個約長12公尺、直徑3公尺的膠囊狀Northern Isles 資料中心,內存 864 台伺服器、27.6PB 資料部署到117 英尺(約35.6 公尺)深的英國奧克尼群島海底。
⭐為什麼要在海底建資料中心?
大部分的數據中心主要都還是建在陸地上,但要在陸地上建數據中心,常常需要評估所在地的氣候條件、自然災害情況、電力供應狀況,甚至地方政策等因素,導致數據保存的品質不甚理想。
將伺服器放在海底可以大大節省伺服器過熱當機所需的冷卻成本,這是傳統陸基設施的最大開支之一。海底資料中心還可以避開大部分的自然災害如颱風、颶風等,也能透過海水進行伺服器冷卻,並用潮汐能和風能發電。
對用戶來說,大公司的資料中心放海裡也有好處, 微軟指出,世界上大約有一半的人口生活在海岸150公里處以內,藉由將資料中心建置於海岸邊,能實現短距離的數據傳輸,讓網路速度可以更加流暢,滿足遊戲、視訊等需要大量運算能力的應用需求。

? 微軟近期將放置在海底的資料中心打撈起來 ?
現在微軟將這些伺服器打撈上岸,並宣布實驗大成功。微軟的 Natick 計畫團隊假設,將資料中心沉到海底放置,可以更加節省能源並且更耐用,因為在陸地上,這些機器得面對氧化、潮濕以及溫度變化的交互作用,但在海底密封的防水容器內填充氮氣,加上海中涼而恆溫的溫度優勢,又少了人為疏失或碰撞干擾,其實比較不容易發生問題,也不需要這麼多空調耗能。而這些比較耐用的機器可以直接放置在接近使用者的岸邊,讓當地使用者能夠獲得更好的雲端服務品質。
Natick 計畫的經驗也讓微軟更加了解資料中心如何持續使用能源。像是項目人員考慮將水下資料中心與海上風電場共置一處的方案,如此一來,即使在微風中,資料中心也可能有足夠的功率;或是採用最後的選擇,將岸上的電力線與傳輸數據所需的光纖電纜捆綁在一起。
?海底「網路」世界
這些水下資料中心的性能和可靠性十分優異。項目人員指出,水中資料中心的故障率是陸上資料中心的八分之一;換言之,水中資料中心的可靠性比陸上資料中心高出 8 倍。Natick 計畫人員將研究究竟是何原因導致更高的可靠性,希望也能將這些優勢轉化至陸上的資料中心。
雖然各種雲端服務和 Wi-Fi、行動資料等說明讓我們覺得自己好像生活在「雲」上,但網路線的水下和地下複雜電纜系統提供動力,在一些地區還會有衛星連線補充。今天海底 380 條海底電纜承載超過 99.5% 的越洋資料。

實驗目的在於,在全球沿海地區部署資料中心是未來可選擇的方式,不僅能保持能源使用效率、降低營運成本。微軟指出,隨著雲端運算走向邊緣運算,越來越需要將更小型的資料中心建置在離客戶更近的地點,而不是統一集中至單一、大型的陸上倉庫型資料中心。
Comments are closed, but trackbacks and pingbacks are open.